信鸽的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
------与鸽友们交流养鸽体会
郴州市新民赛鸽俱乐部秘书长 蒋晶星
我养信鸽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参加信鸽比赛还是近10多年的事,我也跟很多鸽友们一样,从好奇、狂热,再到迷茫、无赖,这一路走过来一晃10多年过去了,好像仍然没有摸清头绪。近来,我静下心来认真的查阅了一些资料和书籍,并结合20多年来的养鸽体会与鸽友们进行交流、学习,借以达到共勉、提高的目的。
不管是信鸽协会也好,赛鸽俱乐部也好,每年的中心任务就是比赛,信鸽协会和赛鸽俱乐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比赛平台的搭建者和管理者,参赛会员们都是各自团队的教练,鸽子就是这个平台上的演员或者说运动员,全体会员就是它们的观众。台上演员或者说运动员们的表现,反映的是教练员的水平。如何培养出一支过得硬的演员队伍或者说运动员队伍是每个团队的教练员想的最多的事,下面我想就如何培养一支过得硬的演员队伍或者说运动员队伍,谈点个人看法:
信鸽的基因型又称遗传型,它代表着信鸽的遗传组成,是信鸽从它的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信鸽的性状和其它生物体一样,千姿百态。人类把控制这些性状的全部基因总称为该生物的基因型,但就某一性状而言,也有某一性状的基因型,例如,信鸽的羽色、眼砂、雌雄等都分别由不同的基因型在控制,我们大家都知道,信鸽的雌雄是由一对复等位基因控制的,这对复等位基因是X和Y,当等位基因是由XX组成时,表现为雄性,当等位基因是由XY组成时,表现为雌性。鸽子的眼砂是由R和r这对等位基因控制的,R为显性基因,r为隐性基因,它有三种组合形式,即RR、Rr 、rr,前两种(RR、Rr)表现为黄眼,后一种(rr)表现为砂眼,RR、rr为纯合子,Rr为杂合子。
鸽子的表现型是鸽子所有性状的总和,从鸽子的基因型到表现型,即从遗传的可能性到性状表现的现实性之间有一个个体发育的过程,其中包括着一系列相当复杂的形态、生理和生化变化,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离不开生物体内在的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表现形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一羽鸽子在一系列赛鸽比赛中的良好表现我们可以判断,这羽鸽子具有优良的基因型组合,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这种优良的基因型组合的鸽子都会表现优良,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鸽子的全部遗传性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鸽子遗传物质的总体,我们必须看到从基因型到表现型这个发展过程中,鸽子所处的内外环境将是鸽子优良性状得以表现的重要条件。所以,鸽友们要想在鸽子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战绩,除了要引进优良的赛鸽基因外,同时,还要让引进的优良赛鸽基因合理的组合成优良赛鸽基因型,并控制好赛鸽发育成长所处的内外环境,才能将优良赛鸽基因的优良性状得以表现出来。基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概念把遗传下来的和表现出来的性状科学地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性状本身并不能直接遗传下去,遗传的只是遗传物质,是基因。因此遗传下来的并不一定都能表现出来,因为它还涉及基因型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话讲到这里,我不烦向大家引进两个遗传学概念,即表现度和外显律,表现度是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即基因表现的程度,对于我们养鸽子的人来说,就是某一羽鸽子在比赛中表现的好坏,再说的具体点,就是某一羽鸽子它的基因型是短距离鸽,还是中短距离鸽,还是中长距离鸽,还是长距离鸽,飞行的分数快不快,稳定性如何,这在它胚胎发育期就已经决定了,基因型是短距离鸽子,怎么训也训不出长距离鸽子来,因为短距离鸽子的基因型已经决定了它的反应规范只有这么大,但在同样的反应规范范围内的不同个体,通过改变鸽子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可以使处在同样反应规范范围内的鸽子在表现度上出现差异。表现度在反应规范范围内是针对某一个体而言的遗传学概念。外显率则是一个针对种群的概念,是同一基因在种群中能够表现的个体占整个种群的百分比。在这里我还想向鸽友们推荐一个遗传学概念,即生物体反应规范,联系到我们养鸽子参加比赛这里面,就是我们养的参赛鸽子参加信鸽比赛到底能飞多远。它到底适合哪种赛距的比赛。某些基因型组合的鸽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表现型,这说明一个生物体的基因型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反应也是变化着的,但这种反应有一定的范围,遗传学上把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称为反应规范。例如,许多大豆品种只能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开花,超过一定的界限就影响开花结实,但西红柿的许多品种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却都能开花结实,这说明前者反应规范窄,后者反应规范宽,又例如,我们每年举行的信鸽比赛,有些赛鸽不但飞得快,而且飞得远,有些赛鸽却不但飞得不快,而且飞得不远,这里面就反映了信鸽的基因型,在信鸽比赛上面表现出的反应规范宽与窄的差异。我前面讲了,基因型是短距离鸽子,怎么训也训不出长距离鸽子来,因为短距离鸽子的基因型已经决定了它的反应规范只有这么大,超过了这羽鸽子的反应规范范围去放鸽子,给鸽主带来的只能是失望。这种信鸽的基因型在信鸽比赛上面表现出的反应规范宽与窄的差异,为鸽友们在信鸽育种方面提供了取舍的理论依据。鸽友们可以根据比赛的远近、难易程度,选择和组合与其相适应的反应规范宽度的基因型组合,并进行合理的选种、育种、配对和参赛。每一个会员如何组建自己的赛鸽团队,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我认为只有能静下心来为自己的赛鸽团队进行系统工作的会员,才是未来最有后劲,也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鸽友们聚会、闲谈时常常对养鸽的种、养、训各有高见,我也想在此就种、养、训谈谈我的认识和理解,我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种与基因和基因型;2、种与表现型(表现度和外显率);3、养和训与反应规范;4、信鸽遗传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5、生物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6、数量性状遗传基本理论----微效多基因学说
1、种与基因和基因型 种有三层意义,即引种、育种、配种。首先说引种,引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引什么样的种,这要看引种的人把它用作何用场,根据这个用场去有针对性的引种,引进的一定是自己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对于玩信鸽的人来说,目前主要是应付各种类型的信鸽比赛,这个群体的人谈引种主要是引进能应付各种类型的信鸽比赛的种鸽,也就是引进能应付各种类型的信鸽比赛的优良信鸽基因和基因型,把已经表现出来,并且是我们急需的优秀赛鸽引进来。育种就是把引进的优秀赛鸽的基因和基因型通过一系列育种手段,把这些优秀赛鸽的基因和基因型生产出来,育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优良基因和基因型配件的过程,配种实际上就是优良基因和基因型的组装过程,让引进的优秀赛鸽的基因和基因型,通过选种、育种和配种过程再重新组装起来。
2、种与表现型(表现度和外显率)通过上面引种、育种、配种过程,完成了引进的优秀赛鸽的基因和基因型在新生代个体中的重组,我前面也讲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不能划等号,基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概念把遗传下来的和表现出来的性状科学地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性状本身并不能直接遗传下去,遗传的只是遗传物质,是基因。因此遗传下来的并不一定都能表现出来,因为它还涉及基因型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要想让引进的优秀赛鸽的基因和基因型表现出来,这就要看鸽主给它创造的内、外环境条件如何了,这就是种与表现型(表现度和外显率)之间的微妙差别,做得不好,他就不表现,做好了他就表现出来了,做得很好,它就完全表现出来了。联系到参加信鸽比赛这上面,就是让信鸽在比赛中飞的稳、飞的远、飞的快,通过自己的引种、育种、配种过程,让有这种表现型的鸽子在新的生命体中,在最佳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充分的表现出来,使其达到最大的表现度。表现度是针对个体而言的遗传学慨念,那么外显率则是针对种群而言的遗传学慨念,是同一基因在种群中表现的百分比。对于养鸽子的人来说,如果你能让你的赛鸽团队的鸽子70%-80%都表现出这种优良性状来,那你就很成功了。
3、养和训与反应规范 前面我们讲了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某些生物的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表现型,这说明一个生物体的基因型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反应也是变化着的,但这种反应有一定的范围,遗传学上把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称为反应规范,怎样训养鸽子才叫适度,如何把握鸽子训放、比赛的度,或者说如何把握鸽子训放、比赛的反应规范范围,这需要养鸽人自己去把握、去摸索,超过了反应规范去做,就是鸽主操作过头了,并不是鸽子不好,这一步是整过系统工程的最后一步,做好了就成功了,做砸了,又得从头再来。因为你把做出来的好东西弄丢了。在这一点上鸽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操作不但把做出来的好东西弄丢了,还一个劲的埋怨鸽子不好,鸽子不争气。
4、信鸽基因显隐性的相对性 <!--[if !supportFields]-->1<!--[endif]-->基因显隐性性状的表现; 信鸽基因显隐性在性状表现上主要有三种形式: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if !supportFields]-->2<!--[endif]-->基因显隐性性状与发育条件;
<!--[if !supportFields]-->1<!--[endif]-->基因显性性状的表现 显性是普遍存在的,但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紫茉莉花色的遗传,红色基因与白色基因组合配在一起,子一代全都是粉红色的,这是一种不完全显性的表现;让子一代粉红色的互配,子二代就分离成红色、粉红色、白色三种性状,红色和白色是基因纯和的表现,粉红色是基因杂合的表现,在纯和体中基因表现的是显性颜色红或白,这是一种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红色或白色都是单独存在,只能发挥部分作用,所以表现的是不完全显性--粉红色。我们在养鸽子时也可以看到,鸽子的羽色遗传也是这样。还有一种现象,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这种显性的表现称为共显性,如人类血型的遗传,AB型血就是一种共显性。<!--[if !supportFields]-->2<!--[endif]-->基因显隐性性状与发育条件 实践证明显隐性性状能否表现和有关性状的发育条件以及个体生理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显、隐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鸽子的眼色遗传,曾经有鸽友在闲聊时跟我谈他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他说他有一对种鸽都是砂眼,单独关在一个地方,有一次出了一对小鸽子,一个砂眼,一个黄眼。按道理应该不会出黄眼,他感到很奇怪。实际上并不奇怪,这就是信鸽基因显隐性性状的表现和有关性状的发育条件以及个体生理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密切相关的一个案例。前面我讲了,鸽子的眼砂是由R和r这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它有三种组合形式,即RR、Rr 、rr,前两种(RR、Rr)表现为黄眼,后一种(rr)表现为砂眼,RR、rr为纯合子,Rr为杂合子。鸽子的眼砂由r和r控制时,表现出来的是砂眼,当一羽鸽子由于发育条件以及个体生理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发生变化时,r和r这对等位基因有可能其中的一个或者全部发生突变,由r突变成R,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黄眼。
5、生物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我上面讲了很多生物性状的例子,如我们大家在生活中见到的豌豆的红花与白花,豆粒的黄色与禄色,家鸡羽毛的黑、白、芦花等等,都是彼此差别明显,一般没有中间过度类型的性状,这种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叫做质量性状,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性状,它们的变异不容易归属于少数截然不同的组别,中间有一系列过度类型,彼此间只有数量的差别,没有明显的质的界限,这种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叫做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比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复杂得多,它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而且他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数量性状遗传时,一定要注意分析多对基因的传递,尤其特别要注意环境条件对遗传的影响。我们养信鸽比赛的这群人,关注的是信鸽的竞翔基因的遗传,而竞翔基因的遗传恰恰正是一种数量性状遗传。控制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都在染色体上,二者在性质上有区别,但对性状的作用上又有联系,这就是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6、数量性状遗传基本理论----微效多基因学说 微效多基因学说认为数量性状受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共同作用,每个基因的表现型效果微小,但其遗传方式仍然符合遗传基本规律,微效多基因学说认为,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并且<!--[if !supportFields]-->1<!--[endif]-->各基因的效应相等;<!--[if !supportFields]-->2<!--[endif]-->等位基因间通常无显隐性关系;<!--[if !supportFields]-->3<!--[endif]-->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呈现剂量效应。由于基因数目多,每个基因作用小,而且可以累加,再加上环境影响,所以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数量性状遗传可以归纳出这么几个特点:<!--[if !supportFields]-->1<!--[endif]-->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型呈现双亲的中间型,但有时可能会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if !supportFields]-->2<!--[endif]-->F2的表现型平均值大体上与F1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F2分离群体内,各种不同表现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因而不能得出简单的比例,只能用统计分析方法表示。<!--[if !supportFields]-->3<!--[endif]-->当杂交的双亲不是极端类型时,杂种后代有可能分离出高于高值亲本或低于低值亲本的类型,这种杂种后代的分离超越双亲范围的现象称为超亲遗传,正是这种超亲遗传现象,可以为我们养鸽子的人提供选育具备双亲优点,同时又超越双亲的新品种。
|